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自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放慢有一半原因是住房建设的大幅下降,而2016年这种影响势必会更加严重。
渣打银行负责专题研究的资深经济学家埃纳姆•艾哈迈德说:“中国动荡的房地产行业可能是目前世界经济中唯一最为重要的部门。在新房过剩和房价下跌的情况下住房建设大幅减少,从而拖累全国GDP增长率,并在全球范围内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影响。”
同时,他也表示,房地产业在2016年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降至0到1个百分点之间,不过他预测中国经济中其他行业活跃度的上升将使GDP的总体增长率维持在7%左右。
对比国内,对房地产发展的判断同样不容乐观。12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住房报告(2015—2016)》中指出,2015年房地产市场的住房形势超出预期。一方面投资增速呈俯冲式下降,对经济增长贡献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库存高企,去化压力增大,商品住房过剩总库存高达21亿平方米,仅现房库存去化就需23至24个月。与此同时,住房市场步入“结构性过剩”时代,内部结构失衡,“一线城市供求矛盾突出”与“三四线城市供过于求”并存。
报告中做出的判断是2016年中国楼市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房价存在较大幅度下跌的波动运行可能性,但由于宏观政策进一步宽松,房地产市场不会硬着陆。
12月1日,百城住宅数据发布,其中显示百城住宅均价连续4个月同比环比双涨,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89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46%,涨幅较上月扩大0.16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93%,涨幅较上月扩大0.86个百分点。深圳同比大涨34.75%。
此外,今年北京前11个月商品房住宅成交量超过了去年全年成交量,同时,商品住宅的成交金额也创2010年以来近5年同期新高。
由数据看来,仿佛楼市“暖冬”可期。然而有分析指出,所谓的“暖冬”,只是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出现的一种价格非内生性上涨。尤其在成交量方面,新增房源的成交状况仍好于存量,库存消化并没有数据所反映的那么美好。相反,房价上涨却再次激活了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冲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谋划明年的大拆大建计划了。
财经时评人谭浩俊表示,对房地产业来说,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仍然是“去库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效果十分不理想,有的甚至“去”的没有“建”的多。
所谓“暖冬”,只是在一线城市和主要的二线城市出现,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依然十分巨大,并没有“暖冬”的迹象。政策对这些地方楼市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政府不拿出更多的办法,这些城市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