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产业企业金融理财股票教育汽车文化房产时尚生活娱乐通信互联网IT明星综艺电影健康

张红力:关于办好金融教育,提升中国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2017-03-06 16:01:22    来源:第一产经网    作者:n01    浏览次数:

 一、背景和意义

放眼全球,金融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金融危机影响深远,金融创新深度蜕变,金融生态持续演化,金融边界不断拓展,世界正在悄然进入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金融+”时代。纵观中国,“金融+”是引领全面发展“新模式”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志存高远的“中国梦”,指明了从大国成长为强国的全面发展方向,提出了包容并蓄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了兼顾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势在必然。作为时代主题和国家血脉,金融有能力、也理应统筹各类资源,支持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国策,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与,通过金融渠道传播、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金融+”引领未来发展,金融教育也需因时而变。在“金融+”的大时代,需要的金融人才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不是更泛,而是更精。“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的金融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将能力教育与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为中国金融输送决胜将来的中坚力量。

二、核心价值观是金融教育的“牛鼻子”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市场参与者对创新金融工具、复杂金融手段缺乏专业理解与理性使用的问题。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中国金融行业的崛起和中国金融企业的做强,离不开金融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

1、金融人才首先应是国家栋梁

“金融+”的大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博弈复杂的动荡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气浩然而又困难重重,修昔底德陷阱、西方民主化陷阱和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共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挑战。如此背景下,金融人才首先要是国家栋梁之才,要对“中国梦”有认同,要对“核心价值”有理解,要对“总体国家安全”有担当,唯有一身正气、胸怀国家,才能在充斥着诱惑与陷阱的金融市场守正自清,才能对中国金融稳健发展有所贡献,才能成为“中国梦”圆梦的中坚力量。

2、金融教育必须重视对金融人才价值取向的正向引导

再复杂的金融创新、再专业的金融操作、再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其构成、执行或参与的根本主体都是人。只要有人,就不会有“绝对无偏”的利益取向。在“金融+”大时代,金融教育必须重视对金融人才价值取向的正向引导,激励突破“小我”,避免“独乐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金融工作中深刻思考并践行符合中国利益的价值观。

三、相关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金融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以院校为培养主体的同时,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以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引导所有涉及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了解、学习、认同和践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具体而言,金融教育需要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专业人才:

1、培养新型业务领域的人才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入门槛较高的新型业务成为了金融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金融机构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人才缺口较大,金融教育急需培养这一类新型业务领域人才。

2、培养金融业务产品定价的人才

最近两年,利率市场化将最终完成,金融产品服务市场化定价体系将全面建立。作为市场引领者的大型金融机构,定价能力不仅决定了本机构的盈利,还会对金融秩序产生重要影响,未来金融教育应着重培养金融业务产品定价的人才。

3、培养国际谈判和法律事务专家

在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金融教育应着重培养具备金融知识基础、出色外语应用能力、通晓国际谈判规则、具有丰富金融谈判经验的人才,以及熟悉国内外法律环境、法律法规及司法诉讼程序,通晓国际合同、协议文本的法律专业人才。

4、培养信息科技人才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金融机构需要从发展规划、体系架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设备机具研发等各个环节,全面推动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金融教育应加大信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壮大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IT管理、开发、测试、运行等专业队伍。

5、培养数据挖掘和处理人才

培养专业的数据挖掘和处理人才,一方面要能够利用金融机构的网点、自助银行、ATM、POS、PC和手机终端等各种渠道,有效识别、获取和归集信息,并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要善于分析提炼信息价值,以信息为纽带聚合业务、产品、服务、资源、体制、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6、培养流程管理人才

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流程优化创造了更大的空间,金融教育培养对熟悉客户需求、了解金融机构组织运作的流程管理人才,有利于风险控制、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和客户体验。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爱看
网友热评
阅读排行
  • 第一产经网手机版二维码
  • 第一产经网微信公众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502000113号|网站许可证号: 蜀ICP备15020138号|Copyright 第一产经网(Www.Cnncee.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