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讯 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地方政府收支压力陡增,近两年中国地方债又进入偿债高峰期,2015年及2016年偿债金额均超过万亿元。在地方政府融资迫切与亟需缓解债务压力的背景下,2015年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3.8万亿元,据估算,2016年将发行约6万亿元,规模扩大过半。地方债中超过九成是置换债。今日,财政部发文强调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资金置换工作。学者普遍认为,地方债置换可以缓解地方债务压力,然而,地方债置换也给银行、地方政府等带来一定风险,不容忽视。
地方债发债情绪升温 二季度将迎高峰
地方政府债券分为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地方债置换),简而言之,就是指地方政府在利率适度的条件下,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将所欠的债务顺利的延后的一种方式,用来缓解地方债务的压力。
存量债务中属于政府直接债务的部分,将从短期、高息中解脱出来,变成长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债务。“置换债”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地方债务成本,更可以保证地方在建项目的顺利推进。
根据财政预算安排,2016年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1.18万亿元,到期需要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务约5万亿元,合计需要发行地方债超过6万亿元。近些年地方债发行额度逐年提高,2015年飙升至3.8万亿元,2016年约6万亿元,规模膨胀近半。
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四川、青岛、宁波、湖南等在内的29个省市发行了地方债,大部分省市都集中在4月之后发行,5月之后更加密集,至今总规模已经超过2.2万亿元,其中超过九成是置换债,其规模超过2万亿元。
为防止巨额地方债供给冲击债券市场,今年1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对置换债券发行节奏做出了规定:截至第一季度末发行量不得超过30%,截至第二季度末发行量不得超过60%,截至第三季度末发行量不得超过90%。这将使得地方债供给各月发行规模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去年个别月份地方债集中发行的情况。
业内专家指出,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下,各地项目将密集开工,预计二季度地方债发行量将会是全年高峰期。
巨额地方债救急地方政府:对谁造成冲击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可以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成本,缓解地方政府支出压力。去年年底财政部官员表示,2015年地方政府发行的置换债券额度实现了对当年到期债务的全覆盖,将被置换的存量债务成本从平均约10%降至3.5%左右,预计将为地方每年节省利息支出2000亿元。据财政部数据,2016年一季度发行近1万亿元的置换债券将给地方政府节省债务利息支出约500亿元。
然而“乐”了地方政府,“苦”了银行。
对于持有大量政府信贷资产的银行而言,地方债置换相当于一大块短期高息的资产转换为长期低息的资产,本质上风险没有太大变化,收益却下降不少。
就地方政府债券而言,银行仍旧是主要的购买者和承销者。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重要利益攸关方,银行将面临利润的下降、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客户结构受到直接冲击,转型的压力更加显现。
去年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发布地方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债券利率与同期国债利率基本一致,难以反映真实信用评级,市场有效偿债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报告指出,按照国务院的计划,15.4万亿元的存量债务将在未来三年内置换,规模大、时间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债券市场、利率水平造成冲击,带来市场行为扭曲。此外,置换债券的持有人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与过去融资平台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风险本质上并无区别。
民生固收李奇霖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也会对市场化融资主体产生挤出效应。他表示,银行购买置换债占用银行现金头寸,必然会影响银行对其他融资主体信用投放的能力。因此,在万亿置换债供给冲击之下,非市场化融资主体会给市场化融资主体带来强挤出效应,这显然不利于经济内生性复苏和转型。
地方债扩张孕育巨大风险
地方债的发行规模过大,还会导致债务率上升,加大地方债风险的潜在隐患。
据今年年初各省公布的2015年债务率数据,贵州省和辽宁省的债务率分别达到120.20%、197.47%,超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划定的100%债务率红线;此外,云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债务率分别为111.23%、104.70%,也略有越过红线。另外,100多个市级、400多个县级政府债务率超过100%。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债使得其偿还债务没有紧迫感。上述人大地方债调研发现,由于置换债务的期限大都在5年以上,一些地方对债务偿还问题尚没有紧迫感,只希望能够将全部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甚至出现了“地方债务已不是问题”的思想倾向。
此外,调研显示,除已经统计的融资平台等或有负债外,社会保险欠账、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也可能转化为政府债务,调研中还发现个别地方甚至通过举债来发放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