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产业企业金融理财股票教育汽车文化房产时尚生活娱乐通信互联网IT明星综艺电影健康

聚焦中国企业债困境 当前应该稳增长还是防风险?

2016-06-21 10:08:32    来源:凤凰网    作者:风中的自由    浏览次数:

凤凰财经讯 中国企业债到底高不高,是否存在危机?每当有机构公布中国债务数据,这个问题就总是挥之不去。虽然国内、国外各机构统计口径不一,数字上有所差异,但都指向一个问题——中国企业债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高位,且增长速度迅猛。并且,中国企业债正在发生一个“怪现象”,挣钱的“民企”不借钱,“不挣钱”的国企不停借钱,成为中国企业债的主要制造者。

目前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尽管今年一大目标是“去杠杆”,但目前中国企业债依旧保持快速上升趋势。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中国面临着一大棘手问题——当前我们究竟选择“稳增长”还是”防风险”。那么,中国会“舍”哪个,“得”哪个?

中国企业债到底有多高?

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发布社科院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在结构上,居民部门债务率在40%左右,金融部门债务率约为21%。考虑进融资平台,政府部门债务率约为57%,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高达156%。

此前已有多家机构统计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并警示高债务风险。我们从此次官方智囊给出的统计数据也能明晰地看到,不管是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还是企业债的增长速度,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都几乎是最高的。

可见中国相比其他国家高增长的GDP也是以巨额债务为代价的,而人们不禁担忧,债务问题如此恶性发展,我们离危机还有多远?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对凤凰财经表示,中国企业债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城投和国企,背负的是政府部门信用,杠杆扩张较快,但由于中国其他部门杠杆率很低,经济政策还有一定的对冲空间。“可以通过转移杠杆的方式对冲,让居民部门加杠杆、中央部门加杠杆,对冲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带来的潜在风险。”

李扬在15日的讲话中也给人们吃下定心丸——“中国政府的债务在可控范围内,中国有足够的资财应对债务危机。”但他也警示了企业债的问题,“中国的债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企业,其中65%在国企,值得高度重视。”

按照财政部数据,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国有企业债务82万亿左右,占GDP比重116%。这个水平已经非常高,美国企业债占GDP比重在70%左右。

然而,中国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是多少?目前官方还没有对其进行确切统计。“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水平,我觉得现在还是一个‘糊涂账’,在这个方面是需要有统计的。”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凤凰财经表示,“单纯从银行方面来讲,我估计大概也有30多万亿,民营债务和国企债务占GDP比重估计在160%左右,这个比李扬讲的156%要高,这还只是从银行口径,从公开发行债务的口径。另外还有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这一块不透明,所以也不好估算。”

另外一个问题是债务统计口径,中国的债务统计方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国外各家机构对于债务额的统计结果多种多样。李迅雷建议有必要建立一个权威的机构,由中央各个部委来组成,比如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机构。“我们应该对债务的问题好好地统计一下,多少是实际的,多少是重复计算的,多少是没有纳入到统计范围的。”

为何出现企业债“怪现象”?挣钱的不借钱、不挣钱的借个没完没了

中国国有企业的杠杆比例在2009年之后迅速攀升,而私企却平稳地降低了杠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债的主要制造者为国企。

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民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高,但是民营企业的杠杆率较低,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只有4%左右,但是它的杠杆率水平较高。大量“借钱”的国企,利润却是每况愈下。从财政部的数据来看,去年国有企业的债务增长是18%,利润是负增长。

李迅雷在接受凤凰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这说明中国现在还是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经营不好的企业在加杠杆,经营好的企业反而在去杠杆。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企业债务越来越恶化。“虽然现在债务问题还没有到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但从目前来看这一趋势依然在延续。”

朱振鑫认为,国企债务高企首先不利于企业盈利的恢复。另外国企债务占去绝大比重也对民企产生挤出效应,这也是今年中国民间投资下滑的一大原因。“这个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朱振鑫表示,“目前经济下行,整个社会去杠杆的压力很大,如果拖延杠杆问题的解决、继续举债,那么利息负担会越来越重。要么就是会破掉,但显然这是不可行的,我们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中国债务问题如今也成为外国机构普遍担忧的对象。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访华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企债务的问题,“中国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已经势在必行,需要全面的计划和具体的行动,来硬化预算约束(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对薄弱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算,确认和分配损失,处理相关的社会成本,并便利市场准入。”

朱振鑫给出解决企业债的两个思路,第一是从供给端首先控制增量举债,“不能再让国企、央企像原来那样没有束缚、没有效率的举债,存量的僵尸企业要让他们退出市场。”第二是从需求端改善企业的盈利,通过改革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让企业自身形成自然的去杠杆。

中国债务问题艰难抉择——“稳增长”还是”防风险”?

中国企业债是从金融危机以后大幅增长的,那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李迅雷解释道,企业债形成有两方面,一个是非体制性因素,一个是体制性因素。一个属于正常行为,一个属于不正常行为。

他进一步阐释称,非体制因素,是跟经济因素相关。比如民营企业,它的债务增长主要是跟经济下行有关系。当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随着利润率水平下降,企业加杠杆,债务水平就增加了。这种加杠杆来提高债务率水平是很正常的。

“另一块不正常的,就是作为体制性因素,我们为稳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李迅雷表示,“比如在2008年4万亿的举措下,中国债务水平明显上升,从2012年之后,经济下行势头越来越明显,为了达成稳增长的目标,国有企业加杠杆更加明显。”

债务问题越来越得到中央的重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要求,去杠杆是今年五大任务之一。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半年以来杠杆率水平还是在提高,债务水平还在增加。李迅雷表示,“从今年前三个月的数据来看,债务增长还是比较快,似乎没有显现出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破产清算等达到的效果,这方面在数据并没有表现出来。也许今后几个月会在数据上表现出来,但是目前来说中国的债务还是处在增长阶段。”

“债务水平迅速增长也反映出很多举措还是没有落实到位,这就说明了目前我们经济存在的一大矛盾。”李迅雷直言。

李迅雷认为,我们面临的一大矛盾就是选择“稳增长”还是“防风险”。稳增长表现为GDP仍然维持7%左右的高增长,防风险表现为刚性兑付基本能维持,系统性危机不曾爆发。

为了“稳增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通通背负上“稳增长”的目标,为此不得不负债、增加杠杆,债务就不断上升。而债务上升就增加了风险。年初时李迅雷就曾警示,中国现在不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因为风险化解了,而是延后了。“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风险,还要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这要是能够同时完成,那概率就很小了。”

如今,半年的债务发展充分验证了李迅雷当时的思考。“我们的经济管理目标应该是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李迅雷对凤凰财经直言。“越多目标,相互有冲突,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稳增长跟去杠杆之间是不是有冲突呢?如果有冲突的话,我们应该首先稳增长还是首先去杠杆呢?”

经济下行背景下,中国该选择究竟优先达成哪个目标?这也成为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表示,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已经陷入了一个高杠杆陷阱,因为我们很难接受短期调整的成本,不但宏观层面去杠杆的可能性很低,微观层面的资产重组也很难推进,金融体系转型更是无法一步到位。李扬也曾肯定道,中国核心问题在于去杠杆和保持适当增长速度存在着矛盾。然而他直言,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未得到扭转的背景下,保持适当增长速度会成为政府的首选。

在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临政策上取舍的抉择,“舍”哪个,“得”哪个。李迅雷认为,中国首要任务还是要防风险。

“权威人士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就是‘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如果为了稳增长而去加杠杆,又增加风险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防风险还是第一位的。”李迅雷表示。

不论怎样,人们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当前企业债增长不可持续。在中国特殊的金融结构下,国企债务与银行资产联系紧密,企业债务出了问题,金融体系也会发生问题,而金融体系又与政府密切相关。李扬也发出担忧,“如果不重视(中国企业债问题),有可能引发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对中国而言,改革之路挑战巨大,不进则退。短期内到底“舍”哪个、“得”哪个,这一艰难抉择是对决策层的真正考验。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爱看
网友热评
阅读排行
  • 第一产经网手机版二维码
  • 第一产经网微信公众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502000113号|网站许可证号: 蜀ICP备15020138号|Copyright 第一产经网(Www.Cnncee.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