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里的诱惑与残酷会让人更强大,也会让人迷失,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在中国企业迈向全球化和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有的企业亦步亦趋,成就伟业,而有的企业则急功近利,迷失自我。可喜的是,在这个躁动的商业世界里,“匠人精神”正在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摒弃浮躁、精益求精,才能在颠覆的时代打造持续的竞争力。7月12日,领英中国在京举办了“引领创时代——2016领英ConnectIn峰会”。在活动中,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总裁沈博阳与埃森哲战略大中华区总裁余进围绕“双创时代”的企业创新、领导力重塑和外企转型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
领英是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网络,进入中国市场两年来,帮助国内600多家企业和地方政府通过人才大数据和社交招聘等创新手段打造人才战略,高效招财引智,在探索和实践中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创新动能;而埃森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战略、咨询、数字、技术和运营服务及解决方案,深谙企业转型创新管理之道。作为这两家企业的领军者,沈博阳和余进向与会的企业者深入分享了如何从人、技术与商业的本质中获取具有时代预见性的商业智慧。
2016领英ConnectIn高端对话:沈博阳对话余进
在“躁动”的时代追寻“企业匠人精神”
沈博阳:在创新、创业的双创时代,一些企业狂热逐梦,创造了三年上市的神话,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在呼唤追寻极致、厚积薄发的“匠人精神”,希望企业能够回归商业的本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看似矛盾的两种精神?
余进:数字经济时代,不断地创新和颠覆是企业发展的常态。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人类经济社会中每次巨大的颠覆都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淀下才产生的突变。然而,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经济时代,这种颠覆的发生速度打破了历史常规。在过去,如果想进入财富500强榜单,企业需要用平均二十年时间才能达到市值十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可能四年就可以达到了。UBER创业不到六年就做到了全世界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
事实上,这种快速追求商业价值的变现不应该与探寻商业本质的精神相矛盾。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想要获得持续发展,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和痛点都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匠人精神”,在过去,匠人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地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而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不仅是产品质量,企业还要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才能掌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随着客户从产品经济走向体验经济,企业要思考如何从提供产品走向提供服务和体验,如何打造生态生态系统、改变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所谓“企业匠人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颠覆自我,大胆地推动变革。
在“双创”时代下重塑领导力
沈博阳:现在是创新和创业的双创时代,这个时代之下对于领导力的要求有什么变化?怎样判断一个管理者和一个团队是具备领导力的,您有没有什么敲门砖和经验可以分享?
余进:这个时代对于领导力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中国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全世界市值排名前十位的独角兽公司中,有四位都是中国企业,很多企业在创业后的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了一个全球级的企业。这就要求一个好的企业家和领导团队首先要有独特的预见性和前瞻力,这在行业生态的转变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进入了生态经济模式,能否和周围的商业伙伴建立更好的合作从而实现对内对外的双重影响力也成为了领导力非常重要的核心。
未来的企业家和领导团队担当的角色可能是什么?总结下来,首先需要是战略的思想家和强有力的执行者;其实对内应该是员工潜力的挖掘者和引领者,而对外应该是资源的整合者和生态的打造者,这是对新时代的领导力的诠释。
沈博阳:谈到做员工潜力的挖掘者,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前一段时间我和一个来自传统企业的HR高管和我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优秀年轻人才的流失。我问他怎么解决,他说帮人才制定了一个五年发展计划,这个时间长度让我很吃惊。因为领英是在互联网行业,我们的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年轻人平均两年换一一次工作,我相信优秀的年轻人想跳槽,领导跟他讲个五年的计划,他可能第二天就走了。因此我想一方面是传统的、非常优秀的百年老店企业需要更与时俱进地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评估体系;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要有一套新兴的扁平化管理体系以及快速晋升机制,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有哪些好的建议给到管理者?
余进:首先,我觉得不管是传统企业制定人才规划,还是互联网公司设计快速的人才晋升机制,一个根本的前提都是要回归到人的本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念到今天依然适用,人在解决生存需求和社会需要以外还需要社会认可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任何一个能够吸引得住、保留得住人才的企业都是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他对这个企业的投入和努力有很好的回报。如果纵观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最佳雇主企业,他们都是把年轻员工当成未来的Leader来培养的,就像宝洁、GE等等。这些企业的用人文化都是用人唯贤,同时都有一个去等级观念的文化,鼓励任何一个员工大胆地提出好的想法和意见。
今天不仅仅是初创企业,传统企业也都在讲创新,但创新首先不是一个Idea,Idea是结果,创新首先是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只有激发企业个人的创新,才能形成机构化的创新能力。
埃森哲战略大中华区总裁余进
当“春风已不再”,外企如何在本土市场“重获民心”?
沈博阳:说到老牌外企,随着政策的变化、本土企业的崛起以及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改变,使得外企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了原先独有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外企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改进?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余进:埃森哲最近针对在华的跨国企业高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中出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数字:75%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过去几年的增长低于中国GDP的增长,然而仍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外企全球高管准备在中国加大投资。这表明大部分的外企CEO对于跨国企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保持乐观,但同时也意识到了本土企业崛起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消费群体庞大的国家,而不断涌现的数字化应用使得市场的细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体验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外企来说,还要面临很多本土企业的强力竞争,这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外企需要在中国激发一种创业精神,不仅是产品服务创新,还有企业运作方式的创新以及内部流程文化的创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与本土企业合作打造个性化体验。
当颠覆成为常态,创时代的商业智慧如何打开?
沈博阳:领英和埃森哲很类似,都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构建我们的商业智慧。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说,您认为如何能够获取具有时代预见性的商业智慧?
余进:颠覆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对于企业高管和领导者来说预见性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今天的商业本质和逻辑没有变化,只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客户的行为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式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以阿里巴巴的商业逻辑为例,过去的商业模式是开一家实体商店,通过物理的方式来把买方和卖方连接起来。而现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在互联网上做一个市场,连接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就是我的核心资源,我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在这个市场上享受最便捷、最舒适、最方便的交易方式。
因此预见本身也意味着回归最本质的商业逻辑,但同时对于技术的演变也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和判断。新的技术已经成为了未来商业的空气和水,技术的演变带来了行为方式、消费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企业需要紧紧围绕着技术的演变不断地思考,客户的消费方式、行为方式可能产生怎样的改变?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更好地搭建起竞合的生态系统?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使企业内部运行更有效率?通过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使企业不断地进步,就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预见下一个时代的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