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13日,“青年之声·直播厅”《非遗中国》栏目走进内蒙古,为青年网友带来两场民族音乐盛宴。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链接:
http://news.youth.cn/wztt/201607/t20160718_8301875.htm
直播观看方式:
编辑短信内容为:16075661+您的网名,发送到:1069013352356910011,会收到由系统生成的微邦登录账号(账号就是发送短信的手机号)、初始密码(用户可自行修改)和下载地址(安卓客户端不在任何应用商城里,需要直接从官网下载);发送该短信不收信息费。登录微邦后可在<首页>→<会话>→<推荐>里直接看到该视频,也可以在微邦的<发现>→<视频直播>里观看视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朱梦琪)“虽然不太懂蒙语,但仿佛能从曲调和歌声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感受到草原儿女的豪放深邃。传统艺术有超越语言的感染力,这场直播实在太精彩了!”在“青年之声·直播厅”平台上,《非遗中国》内蒙古专题直播节目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6万人,评论数310余条,近百人点赞。
7月11日—13日,“青年之声·直播厅”走进内蒙古,为青年网友带来两场民族音乐的饕餮盛宴,并与三位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近距离感受三大世界级非遗之音的神奇魅力。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青年之声•内蒙古”
承办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音乐家协会
特别支持单位:、“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中国青年网、中青视讯•手机电视台
传承天籁之音 守住民族文化之根
“期待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等不及聆听来自草原的天籁之音了!”……7月11日,直播还未开始,“青年之声·直播厅”就已经热闹非凡。网友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希望一睹非遗传承人和青年艺术家们的风采。
7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音乐家协会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238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7月11日,NMY马头琴乐团在“绿色的驿程”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展示音乐会上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此次大会期间,由内蒙古各地区的优秀民间传承人、青年艺术家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的民族音乐教师、内蒙古少年合唱团、传承班、马头琴乐团为与会代表奉献了两场视听俱佳的内蒙古民族音乐会。“青年之声·直播厅”对两场音乐会进行了全程直播。
7月11日,在“绿色的驿程”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展示音乐会上,一曲《旭日般升腾》的潮尔道拉开了演出序幕。内蒙古少年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将人们带向广袤无垠的草原,聆听牧民的孩子那纯洁无暇的天籁童声。
NMY马头琴乐团的演奏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对蒙古人来说,马背既是摇篮,也是战车,又是舞台。将马首雕刻于琴上,仿佛赋予了它跳动的灵魂。马头琴合奏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音乐会上,无论是锡林格勒民歌传承班、潮尔琴传承班,还是阿拉善民歌传承班、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班,都展现出内蒙古音乐家和内蒙古高校师生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发展的精神财富,而文化传承则是对民族血脉的延续和民族根基的保护。正如网友“新原力”留言所说:“孩子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希望,应该让更多青少年看到这些歌者的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民间的瑰宝,是历史长河绵延不断的纪实。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9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历史进程,被视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原生态文化遗存。”“青年之声•内蒙古”负责人表示,举办此次直播的初衷,正是希望青年人不要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中遗忘了最传统的艺术,更希望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民族和语言的限制,传播得更远。
7月12日,蒙古族马头琴国家级传承人布林(左二)、蒙古四胡国家级传承人巴彦保力格(左一)、马头琴演奏家陈巴雅尔(右二)在“歌化的草原”内蒙古民族音乐展示音乐会上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融传统与现代 唱响民族音乐之魂
“潮尔道国家级传承人芒来、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坦琪琪格、蒙古族马头琴国家级传承人布林、蒙古呼麦自治区级传承人文丽、好来宝自治区级传承人海青……能看到这么多大师同台,这场演出堪称世界级水准!”7月12日,“青年之声·直播厅”对“歌化的草原”内蒙古民族音乐展示音乐会的直播再次为网友们奉上一场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音乐盛宴。
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阿拉善五个区域,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四个少数民族,五位国家级传承人、七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内蒙古各地民间传人、青年艺术家,在“歌化的草原”音乐会舞台上,不仅有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作出贡献的民间音乐家,还有为蒙古族新音乐的产生不断创作的各民族音乐人,他们所代表的是内蒙古民族音乐跨时代的发展征程。
悠扬的长调与委婉的马头琴声相互交织,就像骏马伴随牧人。呼麦、冒顿潮尔、潮尔道,浑厚的低音声部犹如亘古不变的大地,而飘于琴上的泛音,又似清风与白云,草原化作了音乐,歌声献唱给草原。
在音乐会的前半部分,人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而后半部分,享誉国际舞台的安达组合将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为一体的内蒙新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批年轻艺术家将呼麦、马头琴、长调等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走出了一条传统为体、自我为本的新道路。他们的音乐,描绘了蒙古草原的浩大与广阔,述说着蒙古族勇士金戈铁马的铿锵与柔情。
蒙古呼麦自治区级传承人文丽(右)在“歌化的草原”内蒙古民族音乐展示音乐会上表演阿门·胡尔与呼麦。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这场直播让我们近距离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为‘青年之声’点赞!”
“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让更多人走近传统文化,让民族瑰宝走向世界。”
“我们内蒙有这么优秀的文化,我太骄傲了!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作为青年人责无旁贷。”
……
在“青年之声·直播厅”平台上,网友们纷纷表示,音乐会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视听的震撼,更是精神的洗礼。
讲述古老故事 延续民族精神之脉
“每一首长调都是一个故事,可能关乎爱情、亲情、友情、乡情。所以我不仅为了歌唱,更为了述说。”在“青年之声·直播厅”的访谈中,阿拉坦琪琪格讲述了长调的历史和发展。
2006年,呼麦、长调民歌、马头琴音乐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13日,《非遗中国》栏目走进内蒙古呼和塔拉草原,邀请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坦琪琪格、蒙古族马头琴国家级传承人布林、蒙古族呼麦自治区级传承人文丽做客“青年之声·直播厅”,与网友互动交流。
长调是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抒情性民歌体裁。阿拉坦琪琪格演唱的《金色圣山》是当代长调民歌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是我们家的‘家传’曲目,我从小就听着妈妈的歌长大的。”阿拉坦琪琪格说。
阿拉坦琪琪格不仅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更是身体力行的长调传承人。她从2008年开始在全区各地开办培训班,并在故乡阿拉善创办了“长调传承培训中心”,义务培训慕名前来的青少年。
阿拉坦琪琪格在接受“青年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文化对下一代的影响让她感到担忧。“我开办培训中心的目的,一方面让热爱传统文化,具备音乐天赋的孩子从小得到专业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并非单纯的学习唱歌,更重要的是继承祖辈留下的传统。”
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坦琪琪格做客“青年之声·直播厅”。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我的家乡科尔沁,马头琴被称为‘潮尔’,而在仍然保持游牧生产方式的边境地区,它被称为‘马头琴’。”马头琴国家级传承人布林介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一千多年的演变中,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一直觉得呼麦非常神奇,纯粹用一个发声器官,怎么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在直播访谈中,面对网友们的提问,文丽解释了呼麦的发声技巧。“呼麦是在保持一个低音的基础上,通过舌头调节口腔共鸣,强化泛音,唱出高音声部。”
事实上,作为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呼麦却在内蒙古草原绝迹了100多年。近年,经挖掘整理,向蒙古国老艺人学习,一些内蒙古艺人才重拾了这项绝技。文丽说:“呼麦艺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传承这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直播观看方式:
编辑短信内容为:16075661+您的网名,发送到:1069013352356910011,会收到由系统生成的微邦登录账号(账号就是发送短信的手机号)、初始密码(用户可自行修改)和下载地址(安卓客户端不在任何应用商城里,需要直接从官网下载);发送该短信不收信息费。登录微邦后可在<首页>→<会话>→<推荐>里直接看到该视频,也可以在微邦的<发现>→<视频直播>里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