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产业企业金融理财股票教育汽车文化房产时尚生活娱乐通信互联网IT明星综艺电影健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正在召开 北京地铁透玄机

2015-12-11 14:11:46    来源:凤凰网    作者:风中的自由    浏览次数:

本文来源微信号:智谷趋势作者严九元

北京地铁昨晚(9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通告:

“12月10日首班起至12月13日末班车止,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西南口(H口)采取临时封闭措施,乘客可从其他出入口进出站。”

  

截图

具有时局敏感的人马上发觉不同寻常的地方。临时封闭的这个地铁口,旁边就是鼎鼎大名的京西宾馆。

京西宾馆隶属总参,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多个历史性会议在此召开,被视为中国政治的符号。12月10日到13日,京西宾馆将会发生什么?

这段时间,其实很多人都在等着年底最重要的一个会议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是决定明年经济方针和政策导向的最高规格会议,读懂了它,基本上就读懂了明年的宏观走向。

微信公众号“乐观世界”注意到,去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北京地铁也发了类似公告。

地铁军事博物馆H口临时封闭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是大概率事件。但有两点特别之处值得注意:

1.往年开这个会之前,都有一个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政治局会议,但今年这个政治局会议一直未开,会不会打破惯例?

2.如果这两天京西宾馆召开的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那么此前媒体披露的事隔37年将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是一种可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因其决定了来年的政策走向,而备受瞩目。参与会议的人,都是实权部门的实际负责人,其整齐度甚至超过了中央全会。

这段时间,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预测分析很多,最靠谱的分析我们认为是基于下面这段话:

通常每年的7月份开始,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就要开始收集有关材料,上报材料由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年会议总书记讲话内容的起草。

而在每年的10月、11月份左右,中央领导还要花费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到各地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更加全面的掌握全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

上面这段话讲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准备程序。实际上它指出了分析这个重要会议最靠谱的三个途径:

1.中央财经小组的相关动向,这个会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统筹。

2.高层近几个月的调研活动。

3.重要人物近期的吹风。

先看看高层近几个月与经济有关的主要活动。

习近平这几个月出访很多,东南亚、G20峰会、APEC峰会、气候峰会、非洲……因此国内调研主要由李克强来做。

所列活动的关键词,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抗经济下行,另一个是升级与创新(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就是“稳增长”和“调结构”。

稳增长与调结构,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数年来未变的主命题。每一次会议,其实都是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进行权衡调节。孰先孰后,不同的局势与处境,有不同的倾斜。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对“稳增长”的表述有所淡化,而对结构调整更为强调。

今年,上图所列的高层活动显示,与升级和创新相关的主题远远多于防范经济下行的主题。字面上的信息,调结构比稳增长说得多。

李克强近几月去了4个地方调研,大连、安徽、河南、上海,每个地方都提了创新。即使在安徽这样重点关注就业问题的地方,新闻通稿里也用浓墨写了李克强对新能源汽车的考察。

调结构的通俗含义就是,以前的产业太粗放太低端了,以后要多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这种转型愿望在10年前就开始提,但未能实现。这一届政府能完成吗?

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创业创新、结构调整给予特别强调,但能不能说调结构的位置高于稳增长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字面上的意思和真实的意图,有时会有一段距离。这是读懂会议公报的诀窍。

比如,去年的会议公报在描述财政货币政策时,继续使用以往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表述,但这一表述后面加上了一句“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松紧适度”一词颇有新意。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宽松,但当局不愿承认,因此用了“稳健+松紧适度”的新提法。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释了“新常态”这一概念。今年,普遍认为会对“供给侧改革”给予强调。

高层对“供应侧改革”的吹风明显而密集,一月来五提供给侧改革。见下图。

  

截图

如前所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由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统筹,中财小组最近的一次会就是主谈供给侧改革。而身为中财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鹤最近的公开活动,也与供给侧改革相关。

智谷趋势是最早关注到这一变化的机构之一,何谓供给侧改革?

通俗解释一下这个新概念。之前,中国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要刺激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扩大需求,增加消费。

但供给侧同样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比如北京出租车总量供给不增加,只是提价、增加油补,仍解决不了打车难问题。

楼市,政府调控效果多年不达预期,原因在于只着力于打压需求,而不是扩大房地产的有效供给。

FT中文网此前的一篇分析说,强势机构通过人为制造“供给短缺”,从中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经济中的很多领域,这直接侵害了作为需求方的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供给侧改革的启动没那么简单。

中金公司的研究团队最近有个报告:供给侧改革不利于短期经济增长。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夫人的供给侧改革,启动初期都陷入阵痛。1980年美国里根改革伊始,国内失业率由7.2%,攀升至1982年10月份10.8%的阶段性高位;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期间,失业率由1979年的5.30%攀升至1984年5月的11.90%。两者都承受了几年的阵痛才迎来转机。这期间,媒体、国会、社会舆论给予当政者相当大压力。

可以想见,中国启动供给侧改革同样会面临相当挑战。有意思的是,这几天一篇很长的文章在网络流传,《中国供给侧改革—与危机赛跑的制度重构》,由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出口。文章字数实在很多,估计看完的人有限,但恰是后半部分有个观点值得注意。

文章提出供给侧改革需“威权推动、集权形态”,并称:

政治家坚定推进改革的定力、拥有能够有效对冲国内质疑反对力量的权威,是里根和撒切尔供给侧改革能够成功推行的重要保障。

1981年里根采取的经济政策,使重病缠身的美国经济遭到一记重拳,来自国会反对党、媒体和公众的反对、质疑和嘲笑不绝于耳,撒切尔也不例外。

面对市场的糟糕表现和反对者的呼声,里根和撒切尔展现出了杰出政治家的出色定力,根除积弊的决心并未动摇,坚定推行既定的改革。

最终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自1983年年初,美国经济开始了戏剧性的经济复苏;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0年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2.5%,虽然低于德法等欧洲国家,但远高于动荡的上世纪70年代。

同时:

非常之时,需非常手段。“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当此危机之下,民粹主义屡屡抬头、社会共识难以形成、改革成本无法转嫁、惰政情绪容易弥散、措施推动难度持续增加。

故,非常之时,需非常手段;强力手段,威权推动,由此产生的集权组织与形态,或不可避免。

尚不清楚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过梳理十八大以来的改革逻辑,可以清楚地看出遵循“先上层建筑后经济基础”、“先政后经”的顺序。先是改革领导体制,深改小组、国安委成立,小组的地位得到加强,最高领导的权威得以加强,其后才在其他领域展开动作。深改小组首先研究的也是司法改革而不是经济改革。

如今,“改革的权威”竖立基本完成,即使会有阵痛,供给侧改革依然将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昨天,深改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召开,研究了明年的改革任务。具体突破哪些领域,新闻没有明确说,但有这样一句话:“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贴身紧逼,动真?

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们一般还猜两样东西:一是次年GDP增长目标,二是政策总基调。

近两年,这两样都不难猜。明年经济会继续下探,习近平称十三五期间的增速底线在6.5%左右,前两年应该把目标设定得稍高,以给后面留空间,因此明年的目标定在6.5%-7%之间的可能性较大。

政策基调,看看下图就知道答案了

  

截图

2012年之后的基调都是“稳中求进”,料来年不会改变。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爱看
网友热评
阅读排行
  • 第一产经网手机版二维码
  • 第一产经网微信公众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502000113号|网站许可证号: 蜀ICP备15020138号|Copyright 第一产经网(Www.Cnncee.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