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今天公布。《报告》显示,中国人类发展成绩显著,经济方面尤为突出,包容性有所改善,但社会不平等问题仍然突出。作为对未来中国社会创新领域的举措之一,《报告》建议中国应尽快启动延迟退休进程。
《报告》认为,中国是近30多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于2011年迈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收入方面,中国人均GDP达到了7575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高于70岁的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方面,到2011年,中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驻华代表文蔼洁表示,中国在人类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增长,但其在健康和教育领域的贡献仍然低于经济领域。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问题逐渐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虽然近6年有所好转,但2014年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469,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高收入差距水平。中国城乡间、不同地区间、不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大,人类发展的包容性正面临严峻挑战。
《报告》主题为“通过社会创新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目的是支持中国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来促进人类发展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报告》对未来十年中国通过社会创新促进包容性人类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建议包括:在老年收入保障上,要防止主要依靠国家养老的倾向。在政策设计上,要推进养老保障的制度整合和体系衔接,改进公平性,保障可持续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减贫和再分配为主要目标。具体政策选择包括调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目标,尽快启动延迟退休进程等。
在教育方面,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探索“适切性”教育,针对多方面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在医疗卫生领域,重点解决宏观效率不高和公平性较差问题,包括建立具有正确激励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薪酬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增强基层吸引力,推进分级医疗,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与衔接,建立人人均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在减贫和社会救助方面,要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因人因地施策,注重贫困社区和人口的能力建设,坚持造血式扶贫,避免输血式扶贫和低保福利化倾向,将低保政策目标回归为补缺型或兜底型保障。
文蔼洁认为,中国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尽管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持续的大量投资降低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但风险依然存在。人口结构变化以及老龄化可能使经济增长率下降,社会政策的制定急需从“做增量”调整到“调存量”,以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进一步降低社会的不平等性,提高中国人类发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