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产业企业金融理财股票教育汽车文化房产时尚生活娱乐通信互联网IT明星综艺电影健康

抹黑民间文物收藏必然会消解国民文化自信

2017-04-06 16:45:12    来源:第一产经网    作者:n01    浏览次数:

 

当我在愤懑与无奈中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感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正在遭受文物市场上的黑手亵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在被文物市场上的乱象消解,甚至连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国人也被这种乱象所误导,认为中国不是文物大国,而是“文物造假大国”。

习近平同志讲过:“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但是,当前我国文物市场的乱象,却让不少群众怨声载道,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遭受到文物市场黑势力的挑战和践踏。

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经济是由“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调节的。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将近40年的艰辛实践,我国政府已经基本把握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大船,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这种能力和效率连发达国家也为之点赞,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有了极大地增强。但是,同其他行业相比较,本应在文物市场上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却严重缺失,而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却大展拳脚,兴风作浪,致使文物市场至今还笼罩在重重雾霾之中。

近几年来,一些欺行霸市的境内文物利益团伙勾结长于坑蒙拐骗的境外文物利益团伙,操纵不明真相的媒体,非是是非,混淆视听,恶意酿成若干在国内外影响极坏的“文博事件”。例如:北京电视台“鉴宝”栏目中烂砸文物艺术品事件;李舒弟捐赠浙师大古陶瓷名誉被侵权事件;特别是G20峰会期间,浙江省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在省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特展”被蓄意诬陷事件,等等。这几起抹黑中国形象的“文博事件”,被境外反华媒体大肆渲染,在国内外广大观众心目中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了解上述事件真相的专家和群众,十分同情为中华文化做出宝贵贡献的民间收藏家,十分难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无所作为,十分愤慨文物市场黑势力的嚣张气焰。特别让人费解的是,在几起影响极坏的“文博事件”中,看不见文物主管部门的影子,听不到文物主管部门的声音,受害者只能寻求法律支持。人们不禁纳闷:主管部门在本该发声的“文博事件”中为什么要装聋卖哑,“看得见的手”为什么会被“看不见的手”扳倒而不予反制?个中原因当事者自然心知肚明,即便是雾里看花的群众也能于朦胧中窥出大概,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已经曝光的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表明,黑势力之所以敢在文物市场上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颠倒黑白,是因为有利益攸关的官员在背后为其撑腰,然而他们的日子不会长久。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我们应当相信政府不会被文物利益团伙绑架,更不会对文物市场的乱象长期熟视无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反腐倡廉没有禁区。利益团伙若不收敛、不收手,继续为所欲为地张狂下去,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法律制裁和牢狱之灾。所谓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即是这个道理。

我不想危言耸听,但以上案例足以表明,不抓紧从根本上治理文物市场的乱象,它所释放的负能量、负效应,必将消解政府红头文件和民间收藏所释放的正能量、正效应。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戕,更是动摇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的大问题。

什么是文物?文物是历史留存、传承下来的不可复制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亦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沉淀于其中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如果这个看法成立,那么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今天的文物,应当是先人百年千年前使用的物品。如果我们的先人(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者)当时也把这些尚不是文物的物品砸得粉身碎骨,今天“文物大国”的桂冠还能戴在中国头上吗?二是应该充分肯定,古往今来,凭“火眼金睛”鉴定文物的正直专家保护文物功不可没,但有哪一位专家与现存文物齐寿,又有哪一位专家是现存文物的历史见证人?三是检阅今天中国各地博物馆的藏品,確有历代王公贵胄之遗物,但绝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收藏,即使今天得以目睹的国宝级文物重器,不少也是由民间保护并从民间征集的。假如历史上的官府衙门排斥民间收藏,今天我国的博物馆能有多少珍贵藏品?由此可见,文物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当代物品就是后世文物。

民间收藏与官方收藏,是文物收藏的鸟之两翼,二者并驾齐驱,文物收藏才能海阔天空。但这种正常现象现在却被严重扭曲,每逢民间收藏家要捐赠文物,或者民间收藏家要举办展览,消息一经传出,文物利益团伙豢养的“写手”便扑风捉影,先入为主,指鹿为马,蛊惑舆论,不把水搅浑绝不罢休。在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无端攻击中,有人向藏品展品大泼污水,有人甚至对藏家展家蓄意进行人身攻击。个别网站“记者”为吸引眼球,丧失职业操守,不顾事实真相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把自己贬成一只摇尾乞食的八哥。

在文物市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重要关头,最应该挺身而出的是文物主管部门,最有底气发声的也应该是文物主管部门。可是在上述几次“文博事件”中,我们的主管部门却把话语权拱手让给利益团伙,任由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殊不知上面所说的几次文物“打假”,实际上都是实实在在地“打真”。因为黑势力不给真文物扣上假帽子,他们的假文物就不能以假乱真,牟取暴利。

在文物市场黑势力的打压下,近几年来民间收藏举步维艰。在利益团伙的诱惑下,有的无良记者更是助纣为虐,动不动就对民间收藏家兴师问罪,大加挞伐。古人讲:“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职业道德缺失的媒体人应该动动脑子,就算民间的藏品是赝品,它也是国人辛勤劳动创造的文化成果,平心静气把他们的问题指出来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何必要对他们恨之入骨痛下杀手?难道百年千年之后这些“赝品”还不是文物吗?

历史告诉我们,公民文物鉴赏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为什么非要把那些参与其中的平民收藏家一棒子打死呢?

让人欣慰的是,对文物市场存在的乱象,政府已经开始触目,并且下达了相关文件,这是一个吉祥兆头。我们应当相信,政府有能力有办法荡涤文物市场的污泥浊水,还国人一个“让藏品变为展品,让文物传承文化”的文物市场和文博氛围。否则,主管部门的领衔人就应该引咎辞职。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穿着袈裟不撞钟的和尚,迟早要被赶出“庙门”。

最近,笔者学习政府有关文件,感慨之余狗尾续貂,浅谈几点看法以资参考。这些看法可以概括为“四个跟上”。

一、政府管理要跟上

习近平同志強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深深地打着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烙印。文物主管部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领导机构,肩上扛着历史重托,手中握着公共权力。在这样的部门工作,首先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文物观,树立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其次要有不染尘埃的一身正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吴王好舞剑国人多疮疤”。如果文物主管部门与文物利益团伙沆瀣一气,文物管理官员就会利用权力拓展寻租空间,文物市场的乱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再次还要向群众、向实践问计问策。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来自群众,来自实践,来自调查研究。文物市场的乱象只是一种表征,背后的浑水有多深,利益有多大,团伙有多少,不能瘸子打围坐着喊。主管部门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识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毅力,以踏石留印的精神,找到乱象症结所在,尔后对症下药,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文物市场上的数千万平民收藏者是不可怠慢的群体,也是极需扶持的群体。他们虽有海量藏品,但却没有话语权,是文物市场上的弱势者和受压者。他们最了解文物市场的黑幕和幕后交易,他们不但需要文物主管部门的保护,也能为文物主管部门提供最靠谱的决策依据。扶持拯救民间藏品的关键,是公正公平地对待民间藏品,要建立合法合规的市场交易体系及税收政策,让海量的民间藏品闪亮登场,为增强国力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法规制度要跟上

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之一。文物市场不是法外之地,当然不能脱离法律监管。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整顿文物市场不能抓小放大,要像反腐败那样老虎苍蝇一起打。不能满足于抓几个倒腾文物的不法分子,也不能满足于抓几个蝇营狗苟的“鉴定专家”,真正的要害是找到文物市场上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和地下暗道,以刮骨疗伤的决心将暗道堵死,将链条切断。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健全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让那些同境内外勾结起来的利益团伙不敢兴风作浪。为此,很有必要建立文物市场“黑名单”。对于将境内不被认可的文物艺术品输送到境外“镀金”,尔后又设法使其回流到境内冒充精品珍品的人;对于触碰市场交易底线而又冥顽不化的人;对于刁难胁迫民间收藏的人,都应当将其列入“黑名单”,让他们知道兴风作浪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完善文物市场法规制度,核心是端正人的“三观”。文物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言行,用“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要求约束自己。事实已经证明,掌握文物市场话语权的黑势力和拍卖行,一旦离开幕后权力的支撑,同样是不堪一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揪出的腐败分子中,哪一家没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古董字画。正是这些所谓的“雅兴”,使一些高级干部罔顾法纪,为黑势力提供保护伞、设置安全阀。整顿文物市场如果能揪出黑势力的靠山,把文物官员手中的权力关进笼子,使他们无法暗中向收藏人索取文物或者收受文物,文物市场的生态环境肯定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历史教训一再表明,人不能把权力带进坟墓,权力却能把人送进坟墓;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能把人送进坟墓;人不能把美色带进坟墓,美色却能把人送进坟墓。文物主管部门在同权力、金线、女色打交道中一定要保持定力。有人一旦鬼迷心窍,非要从权力笼子里钻出来胡作非为,那就让他碰个头破血流。

三、理论研究要跟上

新中国建立以来,理论研究一直是文物管理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高校拔地而起,各种科研机构破土而出,唯独没有看到研究文物理论的专门院校和科研机构。很多人只知道文物能让人一夜暴富,却不知道文物的厚重底蕴和丰富内涵,不了解文物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文物科普知识贫乏,也是文物市场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更是盗墓现象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重视这项基础建设,从小学开始设立文物课程,几十年之后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局面呀?到那时,今天毁坏文物艺术品的“鉴宝”人和伪专家,肯定会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文物的时限界定也是一个亟待研究规范的问题。如果按照古代、近代分段界定文物时限,那么“五四”以后的历史遗存就被划到了文物之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若按我国25年为一代人的传统理念计算,4代人就是100年,把百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和50年左右的重大事件划归文物之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目的是希望文物理论研究迎头赶上,文物教育从娃娃抓起。唯其如此,中国才不愧为文物大国的称号,也才能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鉴定手段要改进

我国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依靠人的视觉、触角、嗅觉和感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眼学鉴定法”。长期以来,不少对文物充满崇敬的鉴定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发掘文物、保护文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随着文物交流的市场化、文物高仿的现代化、文物出土的多元化,人眼鉴定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鉴定家看走眼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即使是最优秀的鉴定家,随着年龄、身体、视力的变化,识别能力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况且在利益诱惑面前,有的鉴定人道德滑坡,更多冒牌的鉴定家混迹其中,成为文物市场乱象的滋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科学鉴定为主导,以眼学鉴定为辅助的鉴定体制、鉴定机构、鉴定标准和鉴定队伍已经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建立了科学鉴定的体系和方法,这使得他们在文物理论研究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就是东施效颦,也应该走出去看一看,请进来学一学。我们可以让飞船登月,可以让“蛟龙”潜海,却建立不了依靠仪器鉴定文物的科学体制,岂非咄咄怪事!这后面一定有“鬼”!如果大权在握的文物主管部门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拒绝采用科学鉴定的方法,那只能给社会留下有人还在腐败泥沼里打滚的想象空间。

在结束此文之前,我要特别声明,我国政府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以及文物主管部门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宝贵贡献,虽然有些害群之马在文物市场上混水摸鱼,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文物主管部门敢于清理门户,我国文物市场一定会出现和谐、清明、繁荣的新局面!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爱看
网友热评
阅读排行
  • 第一产经网手机版二维码
  • 第一产经网微信公众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502000113号|网站许可证号: 蜀ICP备15020138号|Copyright 第一产经网(Www.Cnncee.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