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处罚书顿时让市场炸开了锅,处罚内容是有关阿里巴巴集团“二选一”反垄断案的结果,处以阿里巴巴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这一罚款金额成为了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开出的最大罚单。
回头再看,这张罚单或许还只是反垄断的开始。就在今日(4月26日),又一互联网巨头美团因为涉嫌垄断行为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这一次,美团能否全身而退,又或者被罚多少呢,会不会再次创造最大罚单记录?
平台“二选一”,美团已经被罚多次
2020年3月,一名来自江苏徐州的美团外卖商户,在投诉网站上写下了自己的经历:门店本来美团做,因为单量一般,打算做饿了么,美团业务员知道后,以缩小配送范围和关店等方法威胁。
近期,美团再次因为“二选一”行为,被浙江金华和江苏淮安的法院分别判定赔偿饿了么100万元和35.2万元。
此外,今年3月市监局再次处罚美团优选150万元,市监局称:经查明,2020年10月以来,当事人通过“美团优选”在济南市销售商品时,存在以下行为:一、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销售商品的行为。二、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对深圳美团优选科技有限公司合并罚款150万元。
有人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同样是垄断行为“二选一”,为何阿里被罚182亿元,而美团只需赔偿区区数百万?原因是,针对阿里的是行政处罚,依据《反垄断法》规定,处罚金额上限是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而美团受到的是法律诉讼,只需要根据其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赔偿。
而这也是此次美团被立案调查不同所在,本次市监局调此结果若证明美团存在“二选一”垄断行为,则很有可能实施行政处罚,那么在罚款金额上将产生很大的震慑,甚至可能超过阿里的182亿元。
对于市监局的立案调查,美团公司也进行了官方的回应:今日,美团接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知,依法对美团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进一步提升业务合规管理水平,保障用户以及各方主体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正常运行。
国家坚决整治垄断,互联网平台首当其冲
美团曾在去年就因取消支付宝选项遭遇反垄断诉讼,垄断行为最典型的体现就在于各平台企业针对强迫实施“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
这里特别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二选一”?
所谓“二选一”,是指一些电商要求入驻商家只能在该平台提供商品或服务,不得同时在其他平台经营。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正当理由对交易相对人进行限定交易,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分析是否构成限定交易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要求交易相对人在竞争性平台间进行“二选一”或者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行为;
2、限定交易相对人与其进行独家交易;
3、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4、限定交易相对人不得与特定经营者进行交易。
2020年7月底,有媒体陆续报道,很多用户在使用美团支付时发现,美团月付和银行卡支付排在优先位置,微信支付、ApplePay也在支付的选择列表上,但支付宝支付却不在列表显示,而是被折叠起来。针对这一事件,2020年12月底,美团被王某提起诉讼,并且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立案审理,但目前仍未有最新的结果公布。
就在前两周,市监局召开了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要求各平台企业针对强迫实施“二选一”以及其他突出问题自检自查,并在一个月内逐项进行整改。参会的平台企业有34家,美团亦在其中,包括京东、爱奇艺、快手、哔哩哔哩、字节跳动、拼多多、网易等等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
美团
美团股价年内跌超35%,回调是否到位?
此前,蚂蚁集团约谈、阿里巴巴被罚等事件持续影响市场情绪,反垄断监管的阴云时刻笼罩在互联网巨头们的股价上,美团的股价也从2月18日最高价460港元/股持续下跌,截至今日(4月26日)收盘,股价从高位回落下跌超35%,现报305港元/股。
再看美团3月底公布的最新2020年全年业绩,2020年公司主体业务保持稳步增长,全年营收1148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20年12月31日,美团平台活跃商家数和年度交易用户数分别增长至680万和5.1亿。
在餐饮外卖分部,全年交易笔数录得101亿笔,同比增长16.3%。其中,2020年新上线美团外卖的品牌商家数同比增长127%。
除主体业务外,美团面向未来投入的新业务也继续稳定增长,受益于美团的配送效率、便捷的用户体验和产品服务,新业务全年收入增长33.6%至273亿元。
从财报表现来看,美团去年全年业绩仍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反垄断调查势必将在短期内持续压制其股价的反弹,或再次进入弱势周期中。就像前不久阿里巴巴股价一样,或许要等待这次调查最终的尘埃落定才可能迎来美团新一波的上涨机会,至少从基本面来看,美团股价在2021年依旧有很大几率修复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