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产业企业金融理财股票教育汽车文化房产时尚生活娱乐通信互联网IT明星综艺电影健康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中国科幻应消除隔膜,发挥想象力

2015-09-06 08:55:1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刘慈欣(资料图)

广州日报9月1日讯 近日,刘慈欣凭借其《三体》系列第一部英文版获得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获得这一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殊荣。

法国一位科幻作家曾这样认为:“从一开始,科幻小说就和科学的国度联系在一起,同时一个科学的国家也是一个富有的国度,因此科幻小说与发展中国家仍保有距离。”刘慈欣获得科幻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论断,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在中国,科幻文学也拥有生长的丰厚土壤。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科幻”——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比如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杞人忧天”,当时有宣夜、盖天、浑天三种不同的宇宙理论,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担心日月星辰浮在气里是否会掉下来,这才有了《列子》所塑造的忧天的“杞人”这一文学形象。武侠和中式奇幻,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下的“科幻”,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雨果奖最佳电影剧本算是一个佐证。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现代科学体系和理念的出现,使得科幻文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引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拥有更多科幻文学的资源,而更加注重总体规律而非未知领域的中国传统科学,则与现代科幻存在某种程度的隔阂。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对科幻文学的不同态度:在西方,科幻是大众的通俗文学,科学内置于科幻之中,科幻则是科学炫技的舞台;在中国,不少“科幻迷”把科幻简单等同于“魔幻”,而忽视了这背后的科学知识基础。甚至有很多成年人认为科幻和科普都是针对青少年的,成年人看科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刘慈欣就曾坦承,自己以前在单位不敢说自己看科幻、写科幻。

由此可见,发展科幻文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其实,从更高层面来看,科幻文学往往是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来反思当下文明,这才是科幻文学超越科技的意义所在。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与科幻文学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科幻文学发挥想象力的资源宝库。《三体》里面提出的“宇宙社会学”,不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印记吗?

这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独特优势所在。向前看,“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渐走向前沿”;向后看,数千年相沿不废的传统文化,为科幻文学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优渥的思想滋养。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正是中国科幻文学“做好自己”的最大底气所在。相信,《三体》之后,会有更多中国科幻文学登上世界舞台。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爱看
网友热评
阅读排行
  • 第一产经网手机版二维码
  • 第一产经网微信公众号
川公网安备 51172502000113号|网站许可证号: 蜀ICP备15020138号|Copyright 第一产经网(Www.Cnncee.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