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充分依托平安集团在多元业务经验、服务网络、风险管控、金融科技应用上的优势,在业内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这种“缺什么找什么”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在平安普惠聚合模式中,复杂的信贷业务链条被细分成获客、风控、增信、资金、贷后等多个操作环节,于每个环节对应联接具有优势的专业机构,各业务参与方分工协作,共同形成分摊风险、有机融合的借贷生态体系,为借款人提供多元且具针对性的借款服务解决方案,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三降”,让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获客节点,相较于大众的消费信贷需求,小微人群经营性的融资需求相对低频,采用传统机构的人海战术或互联网企业的流量战术均转化效果受限,而场景化策略显示出独特优势。通过联结小微生产经营生态链中包括支付、交易、财税结算、金融服务在内的诸类场景服务商,平安普惠架设层次丰富的获客通道,捕捉小微人群的即时资金需求。在场景化策略下,平安普惠同时建立有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网络,在线上借助客户APP和远程服务团队为有小额、短期资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便捷、快速的全线上服务;线下通过地面服务团队向有较大额、中长期资金需求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人群提供顾问式服务,弥补了传统模式或互联网模式单一服务形式覆盖不充分或不均的局限。
论及风险辨识,传统模式通常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经营业绩,和工商、司法、财税等政府部门信息等来评估小微企业信用。但前者线上化程度弱,人工采集成本高,且存在失真现象;后者开放程度及鲜活程度都偏低,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可用于衡量小微企业资信情况的有效数据。相较于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自营就业者的个人信用则具有更多成熟的数据维度可以作为判别欺诈风险和信贷风险的依据。除了传统金融机构重视的财务信息、征信数据,大量软信息的挖掘支持信贷服务机构建立起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对借款人进行360度的风险扫描。以个人信用替代企业信用的风控思路转变,是小微信贷经营中的重要突破。
实践发现,不同维度的数据在甄别各类风险时具备其独特的、差异化的优势,比如行为数据更多地使用于反欺诈,而金融数据则在信贷风险的评判上贡献更多价值。聚合模式在风险评估环节的一大价值在于数据资源的融合,打破数据孤岛,释放软信息的潜能驱动信用变现。以保单数据为例,小微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购买寿险、车险的行为,其保单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偿付能力。针对小微人群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突破传统模式仅以财务信息、收入信息、抵押物来衡量借款人信贷风险的做法,引入购买险种、期限、保单金额、保费支付情况等保险购买行为数据,对借款人进行多维立体的风险画像,从而解决了小微人群缺乏有效财务、经营数据,风险识别难的问题。
平安普惠、增信方和资金方三方分别独立进行风险评估。首先,获客方凭借其与小微人群密切交互、深入了解的优势,对客户进行筛选。平安普惠依托自身互联网数据和金融数据深度交互的风险量化模型对客户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并输出评估结果作为增信方和资金方的辅助信息。增信环节,合作增信机构借助其精算模型对信贷底层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做出承保决策。最终,资金方基于其对增信方风险负荷能力的判断,及其风控体系对借款人资质的评估,做出最终贷款决策。多方独立模型对借款人风险进行多重甄别、交叉验证,使对借款人的风险判别更全面、精准,提升风控质效。
在增信环节,平安普惠聚合平台对接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为借款人提供增信服务,并探索采用联合增信机制进一步分散风险在单一机构的集中度,缓解了单一机构面对高风险小微人群不敢贷、不愿贷的困境,帮助借款人提高信贷服务的可得性。
在资金节点,平安普惠引入银行、信托、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资金来源,根据借款人资质和需求匹配最佳资金方案。多元、灵活的资金模式能够高效支持不同资质人群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资金面波动对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人群资金服务获取的影响,为他们引入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
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累计为超过1100万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借款服务,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超过90%。当前管理余额中,小微企业业务占比超过50%。2019年上半年新增业务中有38.33%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约60%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未从银行获得过经营类贷款。
平安普惠通过聚合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作为聚合模式的卓越实践者,平安普惠将坚守初心,在聚合的路上不断创新与探索,谋求普惠新作为,为非银机构金融供给侧冲锋陷阵,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