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宋戈
上周五,A股创造了单日过万亿元的成交量,震撼了全球资本市场,连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两头巨像也“飞”起来了。如此凌厉逼空的二八行情会持续多久,“天量见天价”的魔咒会否再次应验?
市场惊现二八行情+天量
11月以来,A股市场风向突变,原本一直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一众小盘股突然被遭遇市场冷漠,而那些大盘蓝筹股的气势则日盛一日。
投资者一直认为,只要市场火热,最受益板块当属券商,券商板块也果然不负众望,下半年以来,一路震荡上行,最近更是异常出彩。降息之后,各券商股如一匹匹脱缰野马,甚至在12月4日出现全线涨停的盛况。
与券商股一道狂飙的还有银行股,其他周期性蓝筹股的表现也异常抢眼。周一煤炭板块率先发力,成为金融股之外推涨指数的新动力;周二,保险板块卷土重来;周三有色、航空、钢铁板块成为亮点;周四、周五的中国石油以及中国石化成为新亮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周,代表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强劲上涨11.25%,与之相对应的是,被誉为成长股摇篮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在这轮上涨中暗淡很多,其中,中小板指上周仅上涨1.98%,创业板指上周涨幅更是只有0.7%。
二八行情并非顶部特有
对于二八行情,市场上的多数投资者印象多是“中小股借权重股拉升出货”,这一印象主要源自于2006年~2007年那轮超级大牛市尾声时的市场表现。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沪指最终涨到6124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上涨个股并不多,这是一个极致的二八行情,市场陷入了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恐惧,有色金属、金融、钢铁等所有的权重股集体被吹上天,市场最终也由此到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当年那波牛市相关数据后发现,二八行情并非只属于牛尾,在牛市的初中期也曾出现过长时间的二八现象。
2005年6月6日~2005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从998点涨到1160点,涨幅约15%,三分之二的个股出现上涨,股改行情是当时的主线。
2006年1月4日~2006年6月30日,沪指从1160点涨到1672点,涨幅约44.02%,有色行情开始,在此期间,沪深300涨87%,市场首度出现普涨格局越发开始明显,资金开始流向蓝筹股。
2006年7月3日~2006年12月29日,沪指从1672点涨到2675点,涨幅约60%,而中小板指数仅上涨10.6%,这是明显的二八行情。在这一期间,大盘权重股成为领头羊,其中又以金融和地产股为绝对龙头,尤其是地产在万科、保利地产以及金融街的带领下迭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29日~2007年5月29日,在此期间,指数与中小板市值携手同涨,二八行情消失,市场再度回归了普涨格局。板块方面“百花齐放”,低价股和题材股表现此起彼伏、有色金属等热点开始活跃,地产再现“英雄本色”。
天量见天价或言之尚早
除了二八现象外,近期市场频频出现的天量也颇引人关注,天量见天价一直是市场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A股市场近年出现的天量情况,发现并非天量就会见天价。
2005年8月18日,沪指由1004点开始反弹至1200点时,突然遭遇一根跌幅为3.76%的大阴线,当成交量为235亿元,较前一日的153亿元上涨了53.59%。但在这根阴线杀出之后,指数经历了一小波震荡,此后便开启了2006~2007年超级大牛市。
2007年2月27日,沪指跌幅达到了8.8%,同时成交量激增至1316亿元,较前一日增长42.12%,另外,2007年5月30日,沪市实现了2755亿元的成交量,这两次天量在事后被证明,不过是牛市的一则小插曲,放量暴跌反而成了场外资金进场的绝佳时机。
实际上,如果从沪指2007年10月16日见顶时的数据看,当日的成交量不过1669亿元,远远低于同年5月30日的成交量。
在2010年10月18日,沪市达成了3076亿元的成交量,这一数据较当年9月30日1082亿元的成交量高出了184.29%,但是此后指数并未立即下跌,反而在后续的18个交易日里缓慢上涨了6.51%。
当然,万事并非绝对,从历史经验来看,交易量激增也可能预示着随后市场将会出现回调现象。2010年11月12日的单日天量之后股指下跌38%,2009年7月29日,在沪指释放出3028亿元的成交量后,指数达到阶段顶部,在此后的5年里,上证指数都未曾再染指该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