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百科
封面人物:朱正刚
职务: 上海聚科生物园区 副总经理
项目经验(部分):
-指导并完成园区信息化系统、会议系统、监控系统、LIMS系统、生物产业网、聚科园区网、园区企业孵化管理平台、协同办公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立。
-主导并成功建立和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园区管理服务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专业园区服务标准化流程、企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聚科关港基地8000平米装修改造方案,并参与后期招商引资工作。
-主导聚科生物园区二期开园仪式,并参与招商及运营管理工作,实现4.6万平方米1年招商完毕的目标。
-参与聚科关港基地拓展谈判,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并拓展场地空间2.1万平方米。
-主导聚科品牌输出管理谈判工作,成功与外省市签订4.4平方公里专业化工产业园项目的管理输出协议。
园区介绍:上海聚科生物园区成立于2003年,是专业的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园区,管理面积约为120000平方米,拥有漕宝路园区、桂林科技园、关港科技园、奉贤园四大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聚科园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除了针对初创企业基础孵化服务外,还针对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特点,建设了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创新创业平台,向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此外,园区提供的“三废处理”、危废仓库等专业服务更是针对生物技术产业所特有的服务内容。
采编|葛海燕、孙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抗体药物的兴起“使得“生物药”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面前。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生物医药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高科技产业之一,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仍然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发展。“上海聚科生物园区(以下简称“聚科园区”)的朱正刚在接受创+采访时介绍道。
与化学药不同的是,生物药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大部分是具有活性的大分子(large molecules)蛋白质,结构易变复杂,稳定性差,所以在生产和后期运输保存过程中,生物药对环境等要求都相当严格。高通量筛选、细胞扩增、和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生物药研发的进程—突破了传统药物研发的技术瓶颈,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同时提升了药物实验室阶段的检测效率和有效性的评价。
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集群化发展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种有效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研发要素进一步向上海、北京等城市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集聚,并呈现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的产业特点。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创新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产业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新领域层出不穷,相关人员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保证知识及时更新,通过园区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中国现有大大小小生物医药园区的数量远远不止400这个数量,生物医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不同的是,它对资源、人才、环境等因素的要求更为苛刻”朱正刚说道。“某个行业发展的同时必定会带来激烈竞争,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一行业出现了很多”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与互联网企业发展类似,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会被大企业集团并购,这也符合一个产业发展规律。二三线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大部分将会成为一线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化承接的平台,因为二三线城市在高端人才、医疗市场、研发要素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优势相对匮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是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遇到的瓶颈
根据Frost & Sullivan 报道,中国生物药的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62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6年的152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4.9%。预计2016年至2021年会以16.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于2021年达到3269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为中国生物药参与者带来庞大机遇。
“纵观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以小分子药物为主体的传统药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未来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工程药物、细胞治疗和核酸药物会是生物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外,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可以与互联网嫁接的移动医疗设备仍然是投资的热点。中国从早期的加工医疗仪器配件到组装整机到自主研发,得益于我国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科幻画面,在未来均可实现。随着新的技术的突破,未来也许人类真的可以达到永生。”
但是,知识产权的管控与保护仍是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一大困境。相同类型的药,国内外的售价有着天壤之别,除了制剂技术有差异外,国内大部分药物都是国外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寥寥无几。 “这几年通过国家的培育,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已经有了充分的意识,但是中国知识产权代理人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在专利撰写中很难清晰的抓住专利保护的重点,造成可抗辩性较差。很容易被规避或者推翻。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体系化的培训,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撰写专利报告,联合专业知识产权代理人进行专利池和专利栅栏建设。另外,就是查新,发展企业不能闭门造车,闷头去做。创新在全球是同步的,国内外的体系虽不同,但中国的生物医药这几年是紧随着美国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谈及生物医药行业的壁垒时,朱正刚提到。“要鼓励做生物医药的中小企业进行专利保护,尤其生物医药是一个创新要求很高的竞争性行业。目前美国一个疗程的细胞治疗费用在35万美金左右,未来国内一个疗程的费用争取控制在30万人民币左右。”
朱正刚
上海聚科生物园区 副总经理
产业园区要与企业形成情感连接
企业服务就像“谈朋友”,应“以人为本”
大学主修生物工程的朱正刚,并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从事生物研究方向的工作,而是选择做企业培育和园区服务相关工作。“2003年左右国家科技部提出鼓励知识产权产业化,并鼓励孵化器发展建设。当时了解孵化器的人寥寥无几,孵化器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作用是帮助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帮助创业者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市场、法律、融资、人才,除了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整合社会上的有效资源,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而最好的契机就是上海聚科生物园区成立。”朱正刚说道。于是,从2004年进入聚科园区,经历了聚科的快速发展与迭代更新,园区建筑面积从最初4千平方增加到12万方,从最初零散招商到“抱团式”招商,从基础服务到建立体系化、专业化的孵化服务体系。聚科园区是由中科院与徐汇区政府合资建立,启动资金204万,有限的资金发展到现今的规模,也曾遇到过很多困境。但是团队有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如今,聚科园区已经实现品牌输出及管理输出。在聚科的13年,朱正刚见证了聚科园区从“0-1”的过程,也见证了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
聚科园区已经建立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园区管理服务制度、专业园区服务标准化流程,为企业搭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阶段的专业化服务。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开展相应主题的专业沙龙活动,大赛等。“我们是与创业者共同成长的。聚科最初也是在创业阶段,和这些企业共同成长,我们可以理解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在接受创+采访过程中,朱正刚多次提到,做企业服务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园区要与企业之间形成一定的情感连接,关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各方面问题。“对于初创企业,我们与企业谈规划,谈项目的可行性;当企业快速成长时,会更多考虑企业管理方面的困难,例如股权分配,未来融资,区域资源对接,与市场的对接。园区给企业提供相应指导,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循环。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利用良好的口碑吸引企业落户园区。”
真正的智慧园区是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
专业化、精细化是未来产业园的发展方向
2012年,传统互联网的产业已经发展到顶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国家科技部提出互联网与智能科技相结合的“智慧园区”的概念。产业园区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新区过度,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园区及园区企业打造经济与品牌双效益的有力武器。早期的发展阶段注重硬件方面,通过互联网了解企业的能源消耗,构建企业成长的模型,对企业进行判断和预测,对企业进行智慧化管理,这算是管理方面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园区是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非重资产的园区无法改造一些硬件设施,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用软件智能系统进行大数据的监测与指导企业的发展。通过数据解读分析,指导企业服务人员做更有价值的服务。“智慧园区”提出的同年,聚科开始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20人的团队,管理四个基地,共计大约12万方的面积,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及时与企业交流互动。”朱正刚介绍道。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是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还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承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细分领域会越来越多,只有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园区才能有抗风险能力,避免趋于同质化,要做到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