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财经频道主打新闻节目《财经夜行线》以“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 打开广阔创新空间”为主题,对上海“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司的报道,再次将上海是否适合互联网创业的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BAT三巨头的总部均不在上海,上海互联网企业级别相比体量较小,上海互联网公司难逃“被收购”的厄运,这些现状引发了媒体的思考和大众的关注。一些类似“上海这些年是怎样逐渐被互联网抛弃的”、“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等声音,公众讨论热度不断。
上海互联网公司是否真如讨论中的那么稀缺?其实不然,上海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活跃的投融资,孕育了一批用户量大、认知度高的互联网企业,如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在线旅游平台携程、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bilibili、在线一站式理财平台陆金所等,覆盖了餐饮、旅游、娱乐、金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餐饮、知识付费、政务等互联网+典型代表被访
不仅限于以上为数不少的互联网各领域的头部企业,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向实体经济、传统业态渗透拓展,上海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
节目关注了上海的“互联网+”创新企业如何向实体经济、传统业态渗透拓展,并将智慧餐饮服务商美味不用等、音频内容创业平台喜马拉雅、政企合作的代表企业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创新服务案例,关注他们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如何改变实体经济。
节目中介绍了,美味不用等通过手机APP指定的方式推出排队等位,餐位预订,移动支付,会员管理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的就餐体验,持续推进着餐饮产业的转型升级。拥有超过4.5亿手机用户的互联网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正用知识付费开拓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互联网+政务的创新服务正在打造智慧城市的高效入口,110多项公共服务信息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美味不用等缘何被访?
访谈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君浩认为:“互联网+这一领域非常重要的是把信息技术和实体产业、实体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有很好的创意。”
美味不用等结合顾客用餐和餐厅实际经营中所遇到的痛点进行战略构思,用“互联网+”赋能餐饮的创意,不断完善和发掘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击破就餐环节的各个痛点,受到了节目的关注。
解放苦等顾客,提高人们的就餐效率是美味不用等创始人兼CEO谢新法创业的初心,也是其创意源头。他透露:“火爆的餐厅平均的等位时间是半个小时。美味不用等的产品目前覆盖了三万多家餐厅,五年来为顾客节省了5亿小时。”
另外,美味不用等注意到餐厅运营中存在的“效率、管理、营销、成本”四大难题,并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推动餐饮产业转型升级,解决这些难题。
谢新法透露了另外一组数据:原来一家餐厅有十几个服务员,现在三分之一服务员的人力可以节省出来,并指出,美味不用等通过秒订、秒排、秒点、秒付、到店即会员、美老板等多个系统,数据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最终通过大数据可以让这个餐厅进入到数据化经营的时代。
下一步,美味不用等如何更深入解决更多场景的服务难题?对此,谢新法表示,美味不用等下一步会主推美味·智慧餐厅。智慧餐厅的概念是,把美味目前拥有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集成”到美味·智慧餐厅里,最终解决餐厅的效率、管理、营销、成本和顾客就餐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美味不用等通过自身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切切实实为餐饮实体经济和国民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也成为了打破互联网产业在上海“水土不服”的一个强有力案例。
上海互联网企业能否继续诞生更多的创意,或如政企合作企业一样把本地居民带进全新的应用场景,或如美味不用等、喜马拉雅一样从上海出发,辐射到全国,为全国实体经济赋能,或使国民生活日益丰富和便捷,值得大众期待。